文学名著类小说
-
故事发生在荷兰的乡间。亨克和赫尔默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弟弟亨克勤于农活,深受父亲欢心,哥哥赫尔默不喜欢农场,渴望去城市生活,因此与父亲关系疏远。谁料,年轻的弟弟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一心想离开农场的赫尔默被迫中断大学学业,从此与 牛羊为伍。三十年单调无变化的生活,除了四季的轮替,宛若一张白纸,连时间都停滞了。这期间,母亲离世,父亲年老体衰、卧床不起,冷漠疏离的父子关系不仅没有修复,而且日趋恶化。得不到父亲宠爱、仿佛总是活在亨克阴影下的赫尔默,在弟弟身亡之后,非但没有摆脱影子人的身份、建起独立的自我,反而跌入更深的虚空中,找不到人生存在的实质意义。一日,亨克生前女友丽特的来信,给赫尔默死水般的生活激起一丝涟漪:早已嫁人生子的丽特,请求赫尔默接纳自己无所事事的儿子到农场帮工孪生子、自我投射、身份的迷失与找寻,《上面很安静》的故事和主题在西方小说中并不陌生,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巴克纯净清新的文笔,将蓝天下大自然的宁静悠远和主人公淡淡的忧伤落寞刻画得楚楚动人,大量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看似平淡寡味,却体现作者不动声色的克制。
-
1930年12月,圣诞节前夕,吉布斯维勒的社交圈里充斥着舞会和派对,音乐通达旦,美酒开怀畅饮,光环的中心站着朱利安和卡罗琳·英格里斯夫妇——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对他们有着同样的嫉羡。但是,突如其来的一杯冰水威士忌打破了这一切。朱利安·英格里斯从此告别了上流社会,势不可挡地走向了自我毁灭。《相约萨马拉》成功地记录了际冲突与小城生活的点滴苦涩。它是约翰·奥哈拉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对其作为一个有着高度社会敏感的主流作家的持久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相约萨马拉》是一部在美国流传最广的大众文学读物。美国著名讽刺作家弗兰·勒伯维兹曾称本书为“不输于菲茨杰拉德的完美作品”。
-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
小男孩尤勒斯和他的哥哥马蒂、姐姐丽兹性格截然不同。一场悲剧彻底改变了姐弟三人的命运:从小在呵护下成长的他们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父母。虽然进了同一所寄宿学校,他们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日渐疏远。从前自信满满的尤勒斯遁入了自己的幻想世界。漂亮神秘的女孩阿尔瓦是他唯一的好友,他们分享各自喜爱的音乐和书籍,或真或假地约定未来,却在高中毕业时负气疏远。直到多年之后,尤勒斯才明白阿尔瓦对于他的意义——以及她身上的秘密。成年后的尤勒斯再次与阿尔瓦相遇。他们眼看有望寻回失去的时光,却很快又被命运的洪流湮没
-
知识分子,是人群中尊贵的存在;作家,又是知识分子中尊贵的存在。知识分子、作家是神秘的,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对他们抱有天然的尊敬和崇拜,似乎他们油腻的一绺绺长发以及虚胖黯然的身躯都散发着金色的光芒。然而,真是这样吗?日本百万畅销书女作家、芥川奖得主、太宰治奖评委小川洋子,为你揭秘作家那点事儿。我是一个中年女人,我是一个作家,我是一个陷入写作困境的中年女作家。我迷失在野外的旅馆品尝苔藓料理,回忆起祖母右胳膊肘上住着的两个老女人;我冒充家属去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变成俪虾住在小号的深海世界中;我去参观盆栽博览会,我的同伴逐渐变小成了盆景;我去参加现代艺术盛典,我的同伴一个个消失不见;我一直在各处寻找自己的孩子,那不存在的孩子真真假假,原稿写了又撕,撕了又写。虚虚实实,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真实?在作家之前,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
《莫瑞斯》创作于作家的全盛时期,可因为涉及同性爱,一直在作家身后的一九七一年才出版,成为这位小说大师最后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同性爱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早已进入文学经典的圣殿。莫瑞斯和克莱夫在青葱年岁于剑桥相识相恋,可是三年的相知相守后克莱夫却选择了仕途,娶了位贵族小姐,将这段感情生生离弃。仍旧坚守的莫瑞斯几乎精神崩溃,濒于自杀,在绝望中终于遇到不顾一切爱上他的猎场看守阿列克,真正的爱情使两人艰难地突破了阶级差异和社会禁忌的双重禁锢,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也成为影史经典。
-
“少男少女小说系列”是川端康成别具特色的作品,主要以大中学生为读者对象。作品展示了少男少女丰富的感情世界,无论是学友情、师生情、兄弟姐妹情、父母子女情等,都饱含着青春的纯爱。请打开一副副人情美、心灵美的画卷。请唱起一曲曲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
-
海明威的《巴黎是一场盛宴》代表了所有钟情于这个城市的人们想象中的巴黎:一座我们可以年纪轻轻、囊中空空地幸福相爱的城市。巴黎怎么可能成为一曲为生活、艺术、创造力和人与人之间友爱奏响的挽歌呢?控诉恐怖袭击不是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是一曲爱与亲情的咏叹调。本书为读者描绘的,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或已经经历或某天将要面对的——失爱之痛。安东尼用他的笔,以一种融合了记者的冷静与诗人敏感的风格,解剖了这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接受的剧痛。这本书因此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直面失爱之痛——“我们无法医治死亡。我们满足于将它驯服。”————————星期五晚上,你们偷走了一条出色的生命,我的生命之爱,我儿子的妈妈,但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你们想要我害怕,想要我以怀疑之眼看待我的同胞们,想要我为安全而牺牲自由。你们输了我知道她将陪伴我们今后的每一个日子,我们将在灵魂自由者的天堂里重逢,那是你们永远进不去的地方 我们只有两个人,我儿子和我,他刚满十七个月这个小男孩将以他的幸福和自由羞辱你们。因为,你们同样无法得到他的恨。————————2015年11月13日晚上,安东尼·莱里斯失去了他的妻子海莲娜· 缪雅儿-莱里斯,她在巴黎恐怖袭击中遇难。面对失去爱人的难忍之痛,他只有一件武器:他的笔。如同那封透着希望与柔情的网文“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在本书中,安东尼·莱里斯向我们讲述生活在发生了这一切后应该如何继续。他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父亲与一个儿子之间受伤但温存的日常生活,一段震憾内心的见证。
-
隅子坐飞机还是第一次。这次是新婚旅行。从飞机往下望,看到了纪伊半岛南端的海面,又看到了四国南端室户崎和足摺海面。从东京出发,在海上飞了两个小时,来到了雾霭茫茫的宫崎市。从机场出来,坐上出租车,过了橘桥,沿大淀河的岸边向有拐了进去。“瞧,凤凰树”周一对隅子说,“这里的行道树都是凤凰树哟。”
-
1940年代的纽约,有一群因德国纳粹迫害而逃离欧洲的人。他们侥幸躲过追捕,途径流亡者的“苦路”,历经种种磨难,九死一生,来到“应许之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但恐惧的阴影挥之不去,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又仿佛是徒劳的希冀。主人公路德维希·佐默是德国人,父亲因纳粹的政治迫害而死,他也被迫在欧洲流亡多年。佐默曾在巴黎跟着一个犹太古董商做学徒,古董商去世后,他抛弃自己原先的身份,继承了古董商的护照,后乘船抵达纽约。和许多流亡者一样,佐默努力重新开始。他经人介绍入住了一家聚集各国流亡者的旅馆,凭借当初在古董商身边和藏身于博物馆时学到的知识在一家古玩店找到工作,与时装模特玛丽亚·菲奥拉相恋但对于父亲遇害的记忆太深刻,逃亡路上的恐惧感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要融入新的生活并不容易。失根的佐默在这繁华的都市中不知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