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类小说
-
本书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的迫害,以及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的悲剧。没落贵族伊赫缅涅夫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管家,他尽心尽力地为公爵管理家务和田产,却得不到公爵的赏识和信任,两人经常发生口角,最终闹翻,打起了官司。为了置伊赫缅涅夫一家于死地,瓦尔科夫斯基侵吞了他仅有的一座田庄,又千方百计迫使儿子阿辽沙娶百万家产的继承者做儿媳,使钟情于阿辽沙的管家女儿娜达莎遭到抛弃。另一个受害的是斯米特老人一家,他女儿曾经受公爵引诱而离家私奔,结果被掠夺一空,家破人亡,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私生女涅丽,最后涅丽也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小说对弱者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贪婪、卑鄙的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
“我不知道如今在西方,有哪位作家比诺曼·马内阿更值得翻译和了解。”——海因利希·伯尔奥古斯丁·戈拉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定居纽约,独自 一人生活,为书籍所包围。在与现实隔绝的巢穴深处,他全身心地关注他喜爱的活动:为同代人撰写讽刺性悼文。戈拉常常想起他的罗马尼亚往昔,尤其是他的前妻露。这个美人儿当时拒绝随他来美国流亡,后来却陪同她的表弟兼情人彼得·加什帕尔在美国露面,彼得的父亲是当年被纳粹遣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自己也总是与世格格不入。当彼得收到一张匿名的死亡威胁明信片时,时间加速了。智者戈拉接到了求救电话,他能不能提供逃出迷宫之线团?一个迷宫,在其中人们找到大师的形象,一个伟大的博学者,闻名全世界,但同时又因对极右派的妥协而在过去备受争议。
-
《修道院纪事》这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以独创的风格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令人目注神驰。小说描述了一位士兵和一位具有特异视力的姑娘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把读者带到了18世纪初宗教裁判所窒息人性的时代。天地茫茫,但一对深爱的情侣却饱受磨难,无容身之地。小说真实与虚幻交相辉映,气势恢宏,荡气回肠,不愧为大家手笔。
-
“藤花与草莓”出自《枕草子》 “雪花飘在水晶念珠、紫藤花、梅花上,漂亮的婴儿在吃草莓”。一个春末夏初的傍晚,妻子和丈夫在窗边谈论一件奇妙的事情,故友的妹妹因为姐姐与这位太太的友谊,莫名地对她生出了依恋。这让妻子想起了遗失在奈良藤花树下的少女时光川端康成掌小说集《藤花与草莓》收录《日本人安娜》《月下美人》等共55则掌小说。封面为静谧的湖边藤花摇曳之姿,恍如朦胧幻梦。
-
从巴里科显而易见的虚构情节中,读者能够领略到童话的般的美妙和历险式的惊悚。他的小说中有人世间战乱和凶杀的腥风血雨,更有心灵中爱情和温情的这时圣角落。他独独的亦真亦幻的故事,浓缩人类悠长的历史,凝聚人类复杂的情感,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本书集结了他的三部重要的小说代表作《蚕丝》、《不要流血》、《愤怒的城堡》及一部被改编成电影并迅速风靡世界的剧作《海上钢琴师》。每一部作品都题材迥异,但皆具有乐曲般的特质,并以舞台剧的形式铺陈,颇具实验性。巴里科认为,重要的不是在解释这个世界,而是不解释。
-
《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杰克和父母及姐姐弟弟妹妹共同生活在一幢荒岛般孤立、封闭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个不小的地窖,而房子的周围是一片荒野。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因某种不名病症慢慢枯萎,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母亲临死前请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外人就会进来接管他们,家也会被人搬空。几个孩子为了不致被拆散,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从此,作为家的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如同囚徒,困在水泥花园中,他们是无知的可怜孩子,却要联合起来捍卫“家”的完整性,抵御外来者的入侵。四个可怜的孩子的命运由此揭开序幕
-
这是一对活宝的故事:养尊处优的少爷伍斯特,运气却差到极点,总会被凶悍的姑妈、花心的哥们儿以及烦人的堂弟搅入一系列麻烦中。处变不惊的管家吉夫斯,睿智冷静又深藏不露,总能在伍斯特落难之际及时出手相救,求得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平静而恬淡的生活里,伍斯特与吉夫斯,一主一仆间,一幕幕令人捧腹的喜剧正不断上演。
-
首次预言“特朗普式”领袖的执政与荒谬,从反越战到占领华尔街,理想主义者的幻灭与重塑。我们爱得最深的东西伤我们最深。美国文坛新星的天才处女作丨《图书馆杂志》十大好书丨《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好书同名改编迷你剧2019年上映,《星球大战》导演艾布拉姆斯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失踪多年的母亲突然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重新出现,灵思枯竭、沉迷网游的大学助教萨缪尔决定以母亲为原型写一部小说,以履行十年前签订的新书合约,他决心在公众面前塑造一个最卑劣的形象,以报复她在自己儿时的抛弃行为。但在寻访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认知中的母亲,也开始反思婴儿潮一代的失败和被抛弃的理想主义。最终母子二人实现了和解,萨缪尔也完成了这本十个部分、七百余页的巨著。从1968年的反越战游行到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从20世纪40年代的挪威小镇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场,从古老而神秘的家宅精灵到后隐私时代的广告文明,从童年阴影到中年危机,从亲子关系到政治闹剧,从精神疾病到经济衰退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元素都被巧妙而妥帖地整合为统一的叙事整体。
-
我想让你感觉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恐怖,而不是去现实主义地描述它。想像你自己走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或通过金角湾的任一座桥。想想你看到的景象。所有这些令人难过的事实,拥挤的交通,历史感——2000多年的历史——拜占庭建筑转变成工厂,矗立在拙劣商品的广告牌旁边。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我想传达这种无望的感觉,这种绝望。——帕慕克
-
为了逃避贫穷和暴力,黑人乔与妻子维奥莉特从南方乡下来到大都会谋生。二十年后,两人的爱情和梦想都已在都会中迷失。苦闷的乔爱上了十八岁的女孩多卡斯。同样有着不幸童年经历的两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慰籍和满足。当发现多卡斯跟其他男孩交往时,乔开枪打死了她维奥莱特出现在葬礼上,企图痛打棺材里的多卡斯,被人赶出。乔整日消沉,维奥莱特为了挽回丈夫的心,试着去打听多卡斯的一切,但无济于事。在绝望的孤寂中,维奥莱特回忆当年与乔的相识、自己家族的历史;乔也在回忆自己的从前,回忆自己的母亲——一个精神错乱的野女人,回忆他一生的七次改变全书漾溢爵士的基调和酸楚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