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类小说
-
贾亦韬,一个年轻有为的历史学者,对于明史极有研究,因缘际会之下,在生与死的挣扎之中,成为了崇祯皇帝。 作为一个明史专家,尤其是明末时期,贾亦韬有着极深的研究,他相信,由他当皇帝,无需过多的辛劳,不需像崇祯皇帝那样日夜忙于勤政,更不需要过着艰苦的日子,凭着自己的历史知识,只需将历史上的人物放到合适的位置,当一个甩手掌柜,就能让大明王朝中兴! 总之,就是一句话,以他贾亦韬作为主办人和策划人,在明末来一个达人秀,让名臣名将尽情地施展才能,聚拢那个时代最为前沿的科学家。 而贾亦韬自信的来源,不仅是他丰富的历史知识,主要还是明末时期,中国的强大,不管是军事,亦或是科技,还是经济方面,都是世界遥遥领先的存在。 作品标签:穿越 豪门 架空历史 唐朝时的五胡乱华,不就是如此吗? 这个时候,心里想到这些的时候,周道登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念头,有那么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劝说崇祯,进行迁都,返回南京,使得君王不立于危墙之下。 然而,不等周道登说出这种想法,崇祯再次开口了,平静的声音之中,隐隐透着几分激动与期待。 “嗯...第一次的班军,就从大宁都司开始吧~!” 一语落罢,虽然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也使得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周道登等人暗暗对视了一眼,心领神会之中,却又是那么的心照不宣,没有点出崇祯这样的目的。 无人不知,如今的大宁都司,都指挥使正是卢象升,又兼北直隶的十府巡抚,军政一把抓,可谓是深得皇上的信任与倚重,权力极大! 毫无疑问,一旦皇上从大宁都司抽调十六万兵力,在京师城外操演,在那段时间里,皇上想干什么,都不必有所顾忌。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京营大半都在皇上的控制之中,如果假借整饬军纪之名,调离或者淘汰军营,进行更新,大肆换血,也就意味着,在这北直隶,尤其是京师,皇上有着无可置疑的话语权,有着真正的绝对权力。 毕竟,卢象升手中的天雄军,绝大多数都是新兵,农民出身,有深得皇上的恩惠,以军饷的形势,他们的家人都得到了田地与耕牛等牲畜。 自然而然地,这些新军对皇上绝对是拥护无比,异常的忠心! 而且,之所以让这些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是无的放矢,一时的心血来潮,有着一定的根据。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亏为盈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从皇上的种种布局来看,让孙传庭在陕西组建新军,名曰秦军;在河南,鼎力支持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是有着超乎想象的支持。 北直隶有着卢象升的天雄军做后盾,西北有着孙传庭的秦军,南边有着丘兆麟正在大肆整饬军队的河南兵,辽东的形势渐稳,对朝廷越来越有利,北面有着英国公张维贤主持大局,钳制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的土默川等蒙古各族,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皇上的种种布局,现在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时机把握的刚刚好,着眼点非常精准,现在呈现的局面,就好像是都在等待这一天,以京师进行班军为契机,可以名正言顺抽调卢象升的天雄军,入驻京城,和秦良玉的白杆兵形成拱卫之势,护卫皇上后面的行动。 若无意外的话,操练过后,皇上将会天雄军填充到经营之中。 毕竟,皇上将三千营与神机营给了秦良玉之后,同时也撤销了他们的藩号,让他们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地方军队,驻扎在云贵等地。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三千营与神机营的藩号也就空了下来,正好可以给卢象升的天雄军。 “好了,关于班军之事,就说到这里,就这么定了,具体的细节,就由刑部与礼部去操办,朕就不管了。” 这个时候,不等众人继续深想,崇祯以总结性的口吻,来了这么一句,进而目光放到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身上,询问道:“对了,一直以来,朕都无暇过问户部的事情,毕尚书,年终盘点过后,关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大致是一个什么事情?” 毕自严刚想要回答,崇祯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补充道:“朕所讲的财政收入,仅限于朝廷的各种税收,那些罚没款项和查抄两王所得,不在其内。” 一时间,随着崇祯问出这番话,众人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来了兴致,对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情况,有着极大的好奇。 毕竟,去年不同于往年,不仅对魏党大肆清洗,有许多官员得意沉冤得雪,主要还是在于,陕西、河南和北直隶三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改革。 因此,相比于以往,就算朝廷的财政收入还未扭亏为盈,但收支两者的差距,一定有着相当的缓解,趋向平衡。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皇上那一连串的施政和用人,成效如何? 很显然,虽然毕自严早就想到了崇祯会问财政的问题,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问法,略微迟疑了一下,更像是在组织语言,沉吟了片刻之后,就缓缓地予以了回答,那副侃侃而谈的模样,显得很是自信。 “启禀皇上,由于徐大人在陕西推广了新的农作物,再加上诸多的水利工程,陕西的灾情明显有了一定的缓解,所需朝廷赈灾的粮银,相比天启年间,有了大幅度缩减,若无意外的话,只要继续坚持这种赈灾方式,最多两年,陕西的灾情就能够得到大治,不仅不用朝廷再赈济,还能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赋。” 毕自严话语一顿,就在这时,兵部尚书霍维华瞅准时机,上前一步,连忙插话道:“而且,皇上,由于朝廷在陕西兴修水利,进行许多的水利工程,用到了许多的劳力,由于参加之人,不仅享有朝廷的赈灾粮,还有少许的工钱,如此一来,极大稳定了陕西的民情,相应地,民乱也少了许多。”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心里是那么的喜不自胜,油然而生一股踌躇满志的感觉,脸上的满意之色更是越来越炽盛,眸子里神采连连,霍维华刚一说完,退回去的时候,毕自严连忙接过了话题。 “皇上,至于河南,由于裁撤两王的原因,大量的土地返还于民,再加上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坚持一鞭法,凡是以百姓的利益为主,单单是河南今年的盐税、粮税等税收,相比于往年,就已经翻番。” “而北直隶的形势,由于还给百姓的土地要多得多,因此,朝廷在北直隶的粮税,增长了近五倍。” “总结而言,相比于以往,朝廷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了亏空,还略有盈余,收入有五十万两。”
-
他,家里才遭遇变故,大学刚毕业工作还没找到又被人陷害。倒霉吗?霉!一心想做好事呢却又在青天白日遭到雷劈,直到他恢复知觉后才发现自己被接引到了明代后期天启年间,恰逢遇上神秘莫测的大爆炸,居然看见了外星飞船在战斗....... 他到底是不幸呢还是不幸呢?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结果究竟是怎样,敬请关注支持本作品,它将带你领略明代后期的中国各地人文故事以及各类奇思妙想的结合,让你明白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过,原来有了能力后可以如此过瘾! 请跟随主角万俟阳的视线一起领略不一样的穿越之旅吧!
-
1938年,一名年轻的穿越者站在鄂毕河边,搂着自己的极品毛妹,望着莫斯科的方向,做着成为历史伟人的白日梦。过了几年,他指挥苏军杀到法德边境,吞下整个德国,成为苏联英雄。过了几年,他在权力斗争中击垮了马林科夫,踩着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又过了几年,他……――――――――――――――――性感毛妹、钢铁洪流、权力斗争,这就是苏联!令人又爱又恨的苏联!爱也好,恨也好,反正“我的苏联我做主!”
-
如果,你开了一家武馆,身边有个女扮男装暗恋你的小师侄,有几位风月界花魁做红颜知己,身上藏着比孔雀翎还厉害的暗器,你会做些什么呢?
-
特战兵王,意外陨落。穿越时空,魂落卢沟。 那一年,枪炮齐鸣,血染刀红,遍地狼烟,祖国沦丧。值此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别无选择,唯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 且看秦锋如何力挽狂澜,收复山河,铁血铸中国军魂,直送倭寇下黄泉。 ――值此“七七”事变七十九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祭奠卫国牺牲之英魂,民族英雄永存不朽!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道长伸手一指,“你看前面那人,他是个妖孽!” 小道童闻言大惊失色,“师傅!你说过妖孽降世天下变!快快捉妖啊~!” 道长笑着摇了摇头,“如今胡人坐了天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就让这妖孽来变一变吧!” 小道童恍然大悟,“师傅高见!” 刘枫一回头:“你才是妖孽!你一家都是妖孽!老子是穿越的!” 也许你发现了,这是一本没签约的书。 如果再看仔细些,你会发现,这将是一本“无签约裸奔百万字完本无断更”的书! 起点书海茫茫,此等怪书亦不多见。精明如你,莫要被数据欺骗,请相信自己的眼睛。 作为一名作者,阿鱼敢于直视每一位读者的眼睛,抬头挺胸,问心无愧。
-
猪脚:时运不济,赶上穿越潮流,却来到苦寒之地。 父辈:国弱家贫,愤而远渡重洋,打拼在异国他乡。 机会:贫瘠之地,却是后世宝盆,遍地是矿产石油。 主题1:淘金立国,埋头大搞建设,为梦想纵横捭阖。 主题2:日俄战争,祖国暗弱无能,分沙俄布局远东。 主题3:一战二战,世界秩序崩乱,强国家……
-
五代十国乱世末年,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军进占淮南,又专事俘掠,视民如莫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军进攻,屡为所败。 徐皓月穿越到了这个年代,带着穿越前的情殇,在乱世之中他只想明哲保身,找回失落的记忆。他遇到了汉初淮南王英布的后人,执掌淮南八十一寨响马的一个强势女人,偏偏这个女人与他去世的妻子这般相像,阴错阳差之下他成了八十一寨响马女匪首的赘婿。面对强大的后周大军和南唐大军在淮南之地的大战,为求自保他只能选择带领盗匪响马、贫苦百姓奋起反击,于是乎白甲军横空出世…… 船队到了王家湾,方刃和童虎头的侦骑乘船回来会合,探听到的消息是正阳以及正阳浮桥由南唐大将淮南节度使、沿江招讨使向训率领两万大军镇守,向训在正阳浮桥南北两侧各驻扎了六千兵马,南北各建营垒十余座,夹浮桥两岸布营,延绵数里之远,两岸营垒之中,周军有投石车、火箭、强弩布置,只要南唐水军靠近,沿河两岸营垒之内必定是失石如雨而下,如此看来想要毁浮桥,走水路强攻是行不通了,要毁浮桥必要先破岸上营垒,而南岸营垒和正阳城八千周军互成犄角之势,又有向训亲自在城内坐镇,守卫极为森严,南岸营垒被攻打,正阳守军一定会出援。 北岸的布营和颍上城的五千守军又遥相呼应,几处兵马布阵好像连环扣一般的难解,看得出周军正阳大将向训是一员能征惯战之将,防卫得密不透风,如何才能破正阳毁浮桥呢?徐皓月在听完消息之后,按照老规矩召集众将,让他们自己先想办法,而他自己则是坐在一旁沉思起来。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攻破连环 寿州正阳县,这个县城虽然不大,但却是南来的湄水和北下的颍水在此处交汇入淮的要冲之地,大半年前英家商队正是到了正阳转为走水路沿颍水而上到颍上城交易的。白甲军中不少人都到过正阳,也到过颍水,做过淮上水寇的张兴淮对此处水道更是了如指掌,众人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议论了半天,最后众人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只有水攻南边营垒,才能破其连环扣式的布军态势。 徐皓月听了众将的议论,倒很是高兴,大家都有了带兵打战的思路,开始能想到借助地形地势来打战了,便笑着问道:“水攻南寨?如何水攻南寨呢?” 张兴淮乃是淮上水寇,指着地图上湄水说道:“大帅请看此处湄水入淮口处,有个南堤村,离正阳城四里地,此处地势狭窄正好可以建水堰坝拦水,然后掘开水堰坝便可冲毁周军南寨,说不定连正阳浮桥也都冲毁了。”众将纷纷出言附和起来。 徐皓月淡淡一笑说道:“想法是不错,但湄水在我军掌控之中,你若是向训岂会不防湄水之水攻?我料南寨之上周军定修有泄洪水道,湄水水攻南寨定然会无用的。” 张兴淮等人互相望了望都是面面相觑,英若兰站在一旁一直都没有说话,此刻忽然轻声说道:“向训会防备湄水之水攻,但却不会防备颍水之水攻,我们截颍水攻北寨如何?” 此言一出,众将都是一片哗然,唯独徐皓月没有出声,反而笑吟吟的看着英若兰,朱凌峰低声说道:“小姐,颍水在北边,是在周军的地盘上。” 英若兰面色不改,声音微微加大:“我知道颍水在北边,是周军的地盘,可也正是如此,北寨才不会有防范,也不会有泄洪水道什么的。”众将闻言都是慢慢的安静了下去。 徐皓月轻轻鼓了鼓掌,站起身笑着指着地图上正阳沿颍水往北不远处的杨湖镇说道:“若兰说的不错,请看此处,颍水之上有座杨湖镇,此地离颍上城有四十多里,离正阳周军北寨有八里地,我们可以在湄水入淮之处北上登岸,穿过宋台孜等地,涉过颍水袭占杨湖镇,颍水在此处拐了个湾,水面狭窄正好可以拦水建堰坝,蓄住颍水之后,一举放水冲垮颍水下游的周军北寨!” 徐皓月跟着淡淡一笑说道:“若是在平日里,杨湖镇的周军一定不多,但此刻入淮的周军全靠正阳浮桥和颍水水运接济粮草,我料想从颍上到正阳浮桥还有颍水之上,都是有大队的周军运粮队来往,要想潜入周军腹地的确很难,但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周军运粮这一点,来往运粮的车队、船队很多,我们可以用先前掳获的两百余套周军衣甲扮作周军兵卒,而再找八百人扮成运粮的民夫,再弄百十辆大车,一支周军运粮的车队不就成了么?到杨湖镇去的人马不用很多,千余人足够了。” 众将听了起先都是一阵沉默,过了片刻才一起喝起彩来,徐皓月微微笑道:“世上没有解不开的连环扣,人往往会只注意别人身上的东西,而忽略掉自己身上的东西,有时候往往以为万无一失的地方,反而却就是破绽所在……”说到这里,他看了看英若兰,笑着点了点头,以示对她的鼓励,英若兰脸上微红,低下头去。 ……
-
远东,汉军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降临前进行着记载他们最后辉煌的平羌战争。 海西,罗马军团在东征西讨的胜利中逐渐步入治世的终结。 而横亘在东西间的安息人和贵霜人从丝路贸易中抽取巨额赋税而持续着富庶和繁荣。 在北方,野蛮的游牧民族仍在舔舐着爪牙,等待着机会。 公元168年,原本的轨迹随着一个人登上历史舞台而改变,汉帝国再次崛起,汉军的将士沿着那支马踏匈奴的伟大军团足迹,覆灭了北方的所有威胁,驰骋于大漠戈壁,将西域纳入帝国版图,对窃取丝路财富的安息人和贵霜人施以制裁,至于罗马人,如果他们要避免混乱的命运,就应当接受东方先哲的教诲。 既然南匈奴同意内迁,那么接下来曹操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压在南匈奴边境线上的六万鲜卑大军,并州的驻军只有一支军团可以抽调出来,加上南匈奴的五万大军倒也和鲜卑人势均力敌,不过曹操知道若是檀石槐全力进攻的话,至少能让南匈奴在退入长城时损失十万人,对于已经把南匈奴看做帝国财产的曹操来说,他绝不允许遭受到这样的损失,因此他劝说屠特若尸逐就单于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他。 面对曹操的说辞,屠特若尸逐就单于犹豫了一会之后,便将目前单于庭五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曹操,实际上他也无法信任单于庭内的将领有谁能跟檀石槐对抗,眼下他只有相信曹操和朝廷军队能够挡住鲜卑人,让族人可以安全地撤入长城。 夜晚,曹操的大帐内,易装而来的羌渠将他写好的军队名单交给了曹操,对于某些亲自带兵的大贵族,在战场上除去他们是最好的办法。 “左贤王大人,我保证您会得到您应有的地位。”对于羌渠,曹操并不吝惜自己的好话和安抚,这位左贤王的确帮了他很大的忙,至少他手里的这份军队里的贵族名单省了他很多事情,虽然不排除羌渠有公报私仇的嫌疑,不过他不在乎,若不是条件所限,他更希望能一举铲除南匈奴所有的贵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屠特若尸逐就之死 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曹操统帅的五万南匈奴大军在边境线上在随行参谋的指挥下,修建了坚固的营垒,和鲜卑人的大军对峙。对于士气低落的南匈奴士兵们来说,这种曾被他们视为胆怯的防御变得理所当然,他们已经失去了和鲜卑人一战的勇气。 曹操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鲜卑大营,眼里露出了几分惋惜,如果此时他手上有五支装备完全的羽林军团,完全可以正面击溃鲜卑人。 “走吧!”曹操带着部下们离开了前线,对于配备了望远镜的他们来说,鲜卑人难以在白天对他们发动突袭,让目前的南匈奴人得以顺利地迁入并州。 鲜卑大营里,檀石槐虽然看上去一脸平静,可是四周的各部大人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绝不会有多好,这十天里他们对南匈奴大营发动的进攻每次都被南匈奴人提前知道,在他们进攻的地方安排了重兵,一点好都讨不到。 “大王,还是去长城吧?”试探的进攻全部作废,对于合兵来此的鲜卑各部大人来说,继续在这里跟南匈奴人对峙,只是徒然消耗粮草,倒不如进攻长城,他们六万大军,总能撕开道口子,闯入汉国边郡进行抢掠,何苦跟已经日薄西山的南匈奴纠缠。 “长城。”檀石槐看着说话的弥加,冷哼了一声,“你们以为现在还是以前。” 看着发怒的檀石槐,弥加和其他各部大人都是不再言语,他们也知道汉国在长城加强了戒备,尤其是用那种叫水泥的东西在内外两道长城间造了不少的堡垒,据查探的探子回禀,那些汉国人居然还在一些比较大的兵堡的城墙里面混入了钢铁,就算他们突破了云中外围的长城,也要面对这些让人头疼的堡垒,若是不去理会这些堡垒,到时他们闯到雁门一线的长城时,这些堡垒里藏着的兵力足以切断他们的后勤,可若是分兵的话,他们的兵力根本不足以突破雁门关。 国力上的巨大差距,让檀石槐感到心烦意乱,虽然汉国的骑兵部队不过在三到四万的规模,可是配合他们驻守长城的庞大部队,汉国在云中到雁门这两道长城防线之间,拥有绝对优势,而且这段时间对南匈奴大营的进攻每每被提前识破,也让他确信汉国一定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的动向。 就在檀石槐举棋不定的时候,南匈奴则在曹操和羽林第十二军团的护送下,分部落进入了长城,迁入了雁门关以外到云中,五原一带的草原上,处于羽林第二军团的看管下。 就在曹操等着檀石槐和鲜卑人发动的进攻时,檀石槐带着六万大军撤离了,让曹操颇有一种有力没处使的感觉。 檀石槐的离开并不意味安全,对于段和卢植两人来说,六万鲜卑大军都足以在外围长城防线撕破一道口子,进入帝国的疆域,不过两人也早已做好了对策,现在帝国雁门至上谷的长城防线至外长城的中间地带上,各处交通要道上都修建了兵堡和烽火台,鲜卑人的动向瞒不过他们,再加上这一带的百姓也已经撤离完毕,若是鲜卑人要打的话,他们倒也不怕。
-
他一路走来,道破成功的法则。他跌跌撞撞,成为乱世的赢家。他从默默无闻,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治军之道,亦是为官之道,战场谋略,恰如职场攻略。读懂他的人生,也就读懂了三国。读懂了三国,也就读懂了中国。且看《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中“织席贩履小儿”如何咸鱼翻身,一路坐到蜀汉皇帝!作者简介辛欣本名刘欣。1980年生。现居杭州。诗人、小说写手、浙江省作协会员、西冷悬疑社发起人。策划并主编《午夜故事--凶宅日记》、《午夜故事--凶宅诡事》、《西冷社悬疑典藏(第一季、第二季)》等选本。著有诗集《家用电器》、《深夜,独自小便的人》。小说《诡数》、《黑故事》、《有病的童话》等。 所以笔者认为,曹操所看重的,并非刘备的身份,而是他对于平民阶级的号召力。 要讨论刘备对平民的号召力,首先得简单说一说东汉乃至魏晋的“士族政治”。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其实是内法外儒),学习儒家经典便成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唯一方法。在造纸、印刷技术不甚发达的当时,这些知识很自然地被特定族群所垄断。 部分政府制度也促成了官职与知识的世袭化,例如东汉恢复“任子”制度,现任公卿、校尉、尚书家族中,至少得有一名子弟成为政府后备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储备干部”,而不问受选任者的德行与学识。 东汉明帝也特别为功臣子弟设立学校,使得这些原本就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官二代,更容易跨过当官的门槛。即便以最接近庶民的察举或征辟制而言,也逐渐成为大族之间交易的筹码,距离一般庶民越来越远。 政治地位的世袭,也造成了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后来越来越小气的政府相比,汉朝给官员的薪水算是很大方的了。以东汉安帝延光年间为例,一个品秩四百石的小小县长,月领米十五斛外加两千五百钱。 简单换算一下: 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大约是现在的两百毫升,我们现在煮饭用的量米杯,一杯大约为二百四十毫升,一杯米大约可以煮两碗米饭,假设一个成年人一天吃四碗米饭,那一个月下来就会吃掉一百二十碗米饭,大概七点二斗的白米。换言之,一个县长一个月一百五十斗的俸米,大约可以养活二十个人,再加上额外的俸钱,完全可以和现在的白领阶层相媲美。 这还不算,如果能升到品秩两千石的高位,月薪就有米七十二斛加钱九千,这可是一等一的高薪了。 有这么多钱花不完,又没有股票期货可以炒,这些士族们只好开始屯地(不是搞房地产)。于是几百年下来,至东汉末年是“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形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 在这种政治、文化、经济资源几乎都被士家大族所垄断的背景下,刘备的崛起,本身就是一种对庶民阶层的莫大鼓励:太给力了! 他是个编草鞋、织草席出身的苦娃子,在没有任何士族投资的情况下,平地一声雷,成为国家的中央将领以及地方首长。相较于其他诸侯不是士族就是边将出身,刘备之于东汉平民,就如同奥巴马之于美国黑人一般,那是一种突破阶级的象征,为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带来一丝向上的希望。 当然,有的读者也许会说,刘备的“贫下中农”身份很可疑,理由是:刘备的祖父当过县令,老爸也当过小吏。 同样的道理,奥巴马也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但仍不妨碍他在黑人族群中的影响力。要知道,在政治宣传中,实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象征意义能被宣传的对象所接受。 除了出身低之外,刘备在奋斗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当醒目的草根性,他招待平民宴饮这一条,便是同时代那些诸侯所难以做到的(不屑于做)。再比如之前介绍陈登时所述,刘备集团中始终没有士族出身的成员,或许也间接反映出他与士族格格不入的管理风格。 我们不妨用现代思维方式想象一下: 刘备属于那种总是穿着一条打补丁的牛仔裤,搭配上洗得泛白的格子衬衫,一头扎进人堆儿里立刻便消失于无形的人。他没有虚伪的笑容,没有行礼如仪的握手,却可以用健壮的臂膀轻易地揽住每一个苦难的人,用最诚恳的表情聆听他们的不幸。他和大家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偶尔还会冒出几句脏话,消遣一下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 相较于那些油头粉面、西装革履、装腔作势的政治人物,大多数老百姓很自然地便集中到刘备身边,即便从客观上来看,刘备的前景并不算好。 从救陶谦带数千饥民,到驻小沛短短时间内便能聚众万余,充分显示出刘备对平民的号召力已随着他的官阶提升而越发强大。 曹操本身是沛国人,他透过亲族耳目八成已经听说刘备在小沛“远士族、近平民”的古怪事迹,并在刘备身上发现了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自起事以来,他忙着招揽“天下英雄”,却从没将不是英雄的平民放在眼中。徐州几场大屠杀下来,他肯定已经成为百姓闻之色变的杀人恶魔。这在对抗吕布时或许还不要紧,但当袁绍、刘表等强大势力压境时,任何一点资源的流失,都可能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所以,曹操能够得到刘备这样一剂“聚拢民心”的特效药,对他将来的霸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或许有读者会说,刘备与曹操同样是“寒素阶级”出身,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是不是这样呢? 我只能说,这样的论点,未免太拘泥于形式上的士庶之别了。 史学家会称曹操是寒素阶级,那是他与正牌士族袁绍或司马懿相比而言,但如果要将一个老爸敢花一亿钱买个太尉做着玩的人与一个编草鞋、织草席出身、没举过孝廉的人放在同一个阶级来比较,那未免太无视现实了。 事实上,不光是曹操,袁绍与刘表也都看出了刘备身上所具有的平民气质,这两个拥有正统士族基因的诸侯,更需要刘备为他们填补失落的DNA环节,因此当刘备与曹操决裂后,南北两大军阀都对刘备礼而纳之,使刘备犹如三窟狡兔,左右逢源。 这就是刘备平民背景的“双刃剑”效应。他与士族的疏离,使得他失去政治与经济上的支持,成为一个流浪军阀,但他与平民的结合,却为他在各诸侯之间开拓出一片广阔的蓝海,成为他不死的保命符。 刘备后来也逐渐了解到自己的这一优势,并刻意放大,形成他后期带有争议性的领导风格,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不过那都是后话。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眼下在许都,刘备过的可是人人称羡的生活,住的是将军宅,领的是侯爵俸,又是曹大人跟前第一大红人,对于一个戎马半生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绝佳的退休规划。 刘备可以安稳地留在曹操帐下,如同后来的张绣一样,在曹操的手下当个崇官,而关羽和张飞也可能像贾诩一样受到曹操重用,在将来的曹魏政权中飞黄腾达。 然而三十九岁的刘备却并不这么想,他不愿意就这样停下脚步。他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帝国的核心,见识到了真正的权势。此刻他野心勃勃,壮志灼燃,内心真正想要的,正是曹操屁股底下的那个位置。 至于曹操,这个讨厌的绊脚石,自然是非死不可。